漁護署出新書 介紹香港蜻蜓
 

  漁農自然護理署於今年書展推出《香港蜻蜓》一書,為讀者深入介紹全港116種蜻蜓,收錄了由2004年至今新增的四個新蜻蜓品種,以及多張難以捕捉的蜻蜓交配照片。書中更鮮有地介紹如何分辨蜻蜓稚蟲品種。

   全球目前的蜻蜓品種超過5000種,本港蜻蜓品種的數量約佔百分之二。漁護署郊野公園護理主任表示,蜻蜓於春夏成蟲,在炎熱的夏天才會出現,所以拍攝的過程十分艱苦。新書首次介紹蜻蜓稚蟲品種,由於全球的蜻蜓圖鑑中,對蜻蜓稚蟲的介紹甚少,因此,漁護署生態調查蜻蜓組在過去十年不斷收集稚蟲,飼養至它們成蟲後可確認其品種。

  市民如想親自尋找蜻蜓的足跡,可前往濕地公園,內有40多種蜻蜓可供觀賞。但漁護署發言人提醒市民,蜻蜓喜歡在溪澗生活,在野外觀賞蜻蜓時要注意安全,以免發生危險。

   
根據報道,香港蜻蜓的數量佔全球的百分之幾?
蜻蜓喜歡在甚麼環境生活?
香港哪個季節會有蜻蜓出現?你知道原因嗎?
你會到濕地公園觀賞蜻蜓嗎?為甚麼?
   
資料來源︰ 蘋果日報、大公報(2011年7月20日)
資料整理︰ 教育出版社編輯部
 
 
香港蜻蜓的分類
  • 香港的蜻蜓研究始於1850年代,而在1854年發現了香港的第一個蜻蜓品種,方帶幽蟌。
  • 所有屬蜻蜓目的都稱為蜻蜓。蜻蜓目分為三個亞目,包括差翅亞目(大致上都屬健壯的蜻蜓﹞、束翅亞目﹝稱為豆娘﹞和間翅亞目。
  • 間翅亞目只有兩個分別來自日本和嘉瑪拉雅山的殘遺種,這兩個品種與差翅亞目和束翅亞目均很相似。
  • 大部分豆娘的體型都遠較差翅亞目蜻蜓小和精細。
  • 絲蟌科、山蟌科和昔蟌科的豆娘卻例外,此三科很多品種在休息時都會張開翅膀。束翅亞目的雄蟲都有上肛附器和下肛附器各一對,而差翅亞目雄蟲則只有一對上肛附器和一個下肛附器。
  • 所有雌性豆娘都有發育良好的產卵器。稚蟲通常都有三個尾鰓,不過間中有些只有兩個,這與要依靠內直腸鰓來呼吸的差翅亞目稚蟲有所不同。
  • 除了春蜓科外,香港的差翅亞目的眼睛都是緊密相連的。不過,春蜓科兩眼之間的距離不會超過其眼睛的直徑。牠們在休息時,通常將翅膀張開橫放或垂下,而後翅近基部位置一定較前翅寬闊。雄蟲只有一個下肛附器。稚蟲的氣管內有鰓。
香港鸛賞蜻蜓的地點
  • 流水響水塘:位於新界東北八仙嶺郊野公園範圍。它是香港眾多小型水塘之一。塘邊林木挺拔參天,蒼翠茂密。市民在這裡可以欣賞到黃狹扇蟌、煙綠色蟌、三斑鼻蟌、烏齒原蟌、丹頂斑蟌、霸王葉春蜓、華麗灰蜻、玉帶蜻、華斜痣蜻和曉褐蜻。
  • 香港仔谷:位於香港仔郊野公園,是港島最大的山谷之一。谷內山坡巖石盤陀,密林廣布。你可以在這裡欣賞到白尾野蟌、華麗扇蟌、黃紋長腹蟌、黃狹扇蟌、方帶幽蟌、烏齒原蟌、白瑞原扁蟌、丹頂斑蟌、斑偉蜓、碧偉蜓、霸王葉春蜓、黑尾灰蜻、赤褐灰蜻、鼎異色灰蜻、黃蜻、玉帶蜻、華斜痣蜻、曉褐蜻、慶褐蜻和彩虹蜻。
  • 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蜻蜓池:位於西貢生態旅遊的熱點-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之內,蜻蜓池是香港首個專為蜻蜓而設的人工淡水生境。這個池塘種植了各式各樣的水生植物群,其中包括露出水面的蘆葦、鳶尾屬植物、莎草科植物和睡蓮,以及不同種類的沉水植物。當植物漸漸成長,預計會有約四份之一的香港蜻蜓品種出現於這個池塘。
觀賞蜻蜓的建議及守則
  • 切勿涉足引水道及山澗,尤其是當暴風雨來襲時及過後的短時間內,以免山洪暴發,走避不及,危及安全。
  • 穿著長袖上衣及長褲(以避免在樹叢中遭刮傷及減少被蚊叮蟲咬)及塗上驅蟲劑。
  • 以雙筒望遠鏡(可近距對焦的型號較適合)觀察及帶備蜻蜓圖鑑作辨認之用。
  • 在野外請盡量以筆錄或拍照來協助辨認蜻蜓。除非有充分的理由,否則不應採捕野外的蜻蜓。
  • 避免破壞及污染環境。必須將在搜尋稚蟲其間移走的河床基質及水生植物放回水中,不可留在堤岸上。
  • 尊重鄉村的傳統及財產。儘管一些古舊的村屋已經荒廢,但仍然是私人的財產。
  • 切勿隨地拋棄廢物。
參考資料來源: 漁農自然護理處http://www.afcd.gov.hk/tc_chi/conservation/hkbiodiversity/speciesgroup/speciesgroup_dragonflies.html#class
資料整理: 教育出版社編輯部
 
如欲查看更多新聞,請瀏覽 澳門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