港無國界醫生往利比亞救人
 

  非洲國家利比亞局勢不穩,戰線不停移動,行醫16年的仁濟醫院外科醫生范寧,昨晚啟程到利比亞西部港口城市米蘇拉塔,參與救援工作。這位「戰地醫生」過往曾三度前往戰亂及災後危地,他直言此行是歷來最危險的一次,但他仍義無反顧地往災區救人。
  范寧表示,當地大部分來自國外的醫護人員,因擔心受戰亂影響,紛紛返回原國,導致人手嚴重短缺,尤其是護士及助產士。因此他到步後,會聯合當地約四百名無國界醫生,隨時進行創傷外科手術。此外,他還會協助培訓醫科學生,希望儘快重整當地的醫療系統,恢復正常服務。
  范寧的妻子也是醫生,她十分支持丈夫的決定。范寧表示自己的兒子在香港得到很好的照顧,相反,戰地的小朋友就沒那麼幸福。他是抱著「將心比己」的精神接受此項任務的。為了今次救援工作,他已做了一個月準備,主要是資料搜集,了解當前的局勢。為了避免安全問題影響救援工作,他亦曾接受安全訓練。他表示,當地的醫療站會設於遠離軍事目標的地方,他每天亦會跟當地人員評估局勢,有必要便會立即撤離。他此行還有另一個使命,便是揭露當地有違人道、不公平的事件。他表示,抵達後只要有空閒時間便會寫下網誌,第一時間將所見所聞與他人分享。
  今年是無國界醫生成立40周年,由即日起至本月18日,在尖沙嘴海運大廈、中環國金中心商場及中環天星八號碼頭,將會巡迴舉辦「獨立人.道精神」圖片展覽,向市民展示一些獨立人道救援的故事。

   
無國界醫生范寧到利比亞的目的是甚麼?
你認為范寧的行動值得讚揚嗎?為甚麼?
你會支持無國界醫生在香港的宣傳活動嗎?為甚麼?
作為地球的一分子,你會怎樣幫助其他國家的人?試舉一個例子。
   
資料來源︰ 明報、星島日報 (2011年7月7日)
資料整理︰ 教育出版社編輯部
 
 
無國界醫生簡介
  • 無國界醫生從事國際醫療人道救援工作,是非牟利的非政府組織,最初於1971年由一群醫生和新聞從業員創立,現已發展成全球運動,在19個國家設有地區辦事處,國際協調辦公室位於瑞士日內瓦。無國界醫生現於全球約七十個國家進行救援。
  • 無國界醫生的核心工作,是向受武裝衝突影響的人群提供緊急醫療救援。他們也為遭排拒在醫療體系以外、被邊緣化的人群提供醫療照顧。當有疫病爆發或天災發生,某些醫療系統不勝負荷時,無國界醫生也會為受影響的社群提供醫療援助。
  • 當目睹針對個人或群體、大規模卻又被忽略的暴力事件時,無國界醫生或會根據目擊者的敘述、醫療數據及自身的經驗,作出公開表述。
  • 1999年,無國界醫生獲頒諾貝爾和平獎。
  • 無國界醫生只會基於人們的需要提供援助,不受種族、宗教、性別或政治因素影響。無國界醫生致力確保組織有能力自由地評估人群的醫療需要,不受阻撓地接觸人民,讓最危困的人優先獲得救援。在武裝衝突中,無國界醫生不會偏袒任何一方,並堅持要在不受阻礙的情況下接觸病人。
無國界醫生的工作
  • 當醫療設施和服務因武裝衝突而大幅減少、遭到破壞或不勝負荷時,無國界醫生會透過藥物和物資供應、基層醫療和母嬰護理、外科手術、營養支援和社會與心理支援等,向受影響的社群提供醫療照顧或支援。無國界醫生援助的對象,包括國內流離失所者和逃離本國的難民。
  • 當遇到霍亂、腦膜炎等疫病爆發,地區的醫療系統難以全面應付時,無國界醫生會介入協助治理病者和預防疾病散播。無國界醫生的行動可以包括執行衛生程序、社區健康教育、疫苗注射,以及按特定的疾病設立和提供專門的治療。
  • 在地震、洪水、乾旱等天災發生後,無國界醫生的隊伍會迅即到災區救援。透過緊急外科手術、創傷輔導、疫病監察和衛生控制,處理因天災帶來的身心創傷。
  • 當有社群被邊緣化和無法獲得醫療照顧時,無國界醫生可能會介入,照顧這些人群的基本醫療需要,包括提供基層及第二層醫療服務、疫苗注射、外科手術、母嬰健康護理、營養支援及治療等。
  • 無國界醫生根據前線救援經驗,為全球最貧窮的病人爭取可以負擔並有效的治療,抗擊愛滋病、瘧疾、結核病等疾病。透過「病者有其藥」運動,無國界醫生倡議降低藥價、刺激新療法的研發,讓病人得到所需的治療。
參考資料來源: 無國界醫生 http://www.msf.org.hk/index.php?option=com_content&view=article&id=28&Itemid=32&lang=tc
資料整理: 教育出版社編輯部
 
如欲查看更多新聞,請瀏覽 澳門新聞